第(1/3)页 除了王学军嫡系,连小皇上都提议由刘宗周做主考。 这说明,在这个朝廷的内部,还有故有的思想存在。有一股若隐若现的反对,或者往好了说,是抵触自己的势力存在啊。 这里,以朱见深这个礼部尚书跳的最欢。 应该不应该现在就能死他? 最终王学军经过深思熟虑之后, 还是摇头否认了自己这个想法:“不到时候啊。” 既然现在还不适合弄死那些,暗中反对自己的人,那就应该是隐忍。 尤其这时候小皇帝也站出来,提议刘宗周,这足以说明小皇帝不简单,你不能总连小皇帝都一起弄死吧。 对大局不利呀。 好吧, 那就是刘宗周吧。 但现在的刘宗周在哪里呢? 因为这个天下最著名的大儒,刚开始是看不起这个小朝廷的,所以一直没有跟这里混。而是跟着南明混。 刘宗周这个人,在明末天启、崇祯年间被视为学问渊博、品行端方的正人君子。 他和黄道周备受东林以及复社人士的景仰。 由于身他的弟子,同样被天下公认的大儒黄宗羲等人对他推崇备至。 流风所及,人们往往产生一种错觉,似乎只要刘、黄诸君子掌握朝政,明帝国就有中兴之望。 其实,刘宗周和黄道周做个教授,教书育人,研究学问还行,还真都不是治国理政的栋梁之材。 他们偏执“守正”而不能达变;敢于犯颜直谏而不通事理;律己虽严而于世无补。 就迂腐和偏狭而言,刘宗周更甚于黄道周,达到了为迂腐而迂腐,为偏激而偏激的地步了。 他毕生追求的是一种自我完美。由于这种“完美”是以自我为中心的,往往显得矫情做作了。 就比如那时候,崇祯朝正值多事之秋,急需要人才辅政。 这种天下大儒,被崇祯看作是扶大厦将倾的救命稻草,几次招他入朝。 但刘宗周为了表现自己进退有“廉耻”, 他连“君有命, 不俟驾”的儒家信条也丢在脑后,从被任命为四品官太仆寺少卿起“必三四辞而后受事”。 考虑到当时的交通条件,使者穿梭于道,因循一年,他才雍容有度地进京任职。 这真是有些拿捏的过分了。 这正如俗语所说“急惊风遇着慢郎中”,想依靠这种人挽救危局,本身就无异是缘木求鱼。 弘光政权建立以后,他的行为也极其诡异。 被起用为左都御史时,对一切事情的处理办法,那就是一个字,杀。 第(1/3)页